新生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以通过抗纤溶药物、血小板输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血小板功能抑制剂、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治疗措施进行处理。
1.抗纤溶药物
抗纤溶药物通过阻断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来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从而发挥止血效果。常用抗纤溶药物包括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等。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因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如手术后出血、产后出血等。
2.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是将正常人的血小板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以增加后者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方法。其机制在于补充缺乏者所缺少的血小板成分。当患者存在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时,可考虑使用血小板输注。
3.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是通过注射含有缺失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来纠正凝血异常。例如,对于缺乏因子Ⅷ的患者可以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Ⅷ浓缩制剂。此方法适用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4.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能干扰血小板活化及黏附,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代表药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以及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5.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巨核细胞,进而促进血小板生成。代表性药物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于治疗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在实施上述治疗前,应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及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情况。同时需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