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肌张力异常可能是由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脑损伤、代谢障碍、感染后遗症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因素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功能缺失或者表达异常,进而影响到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引起肌张力异常。针对遗传性肌张力异常,可以考虑使用肉毒素注射进行治疗。
2.神经发育异常
神经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大脑皮层对运动控制区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衡,从而引起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对于由神经发育异常引起的肌张力异常,可遵医嘱采用物理疗法如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方法来改善症状。
3.脑损伤
脑损伤可能造成神经元损伤或功能障碍,影响大脑对肌肉活动的正常调控,继而导致肌张力改变。对于存在脑损伤史的患儿,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通过高压氧治疗、神经营养药物等方式促进受损神经修复。
4.代谢障碍
代谢障碍会影响机体的能量供应和物质转运,间接干扰了神经信号传导,使肌细胞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出现肌张力变化。若是由代谢紊乱所致的肌张力不全,则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失衡,例如补充电解质溶液、维生素B族等。
5.感染后遗症
感染后遗症是指感染性疾病治愈后遗留下的长期或永久性的身体或心理损害,此时可能会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的影响而出现肌张力异常的情况。针对感染后遗症引起的肌张力异常,可以通过康复训练、中医推拿等方式缓解不适症状。
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动作是否协调,是否存在姿势不对称等情况。必要时,还需要配合医生完善头颅核磁共振成像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问题。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一项研究结果为“补充维生素D对健康人的骨密度没有任何影响,因此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并不能降低人们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刊登在著名杂志《柳叶刀》上,一些患者因此质疑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防治的作用。那么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还要不要服用维生素D?39健康网就此咨询了广东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吴文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