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如何分期

2024-02-22 19:04:1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属于严重的肠道疾病,发病原因与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临床上通常采用临床类型和病理改变进行分期,分为4型,即假膜型、溃疡型、节段性炎症型及弥漫性炎症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属于严重的肠道疾病,发病原因与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临床上通常采用临床类型和病理改变进行分期,分为4型,即假膜型、溃疡型、节段性炎症型及弥漫性炎症型。

一、临床类型

1.假膜型:为最严重的一型,在病程的急性期可见到肠腔内有坏死物质聚集,并形成大小不等的脓苔覆盖在黏膜表面,甚至累及整个肠管,导致肠壁发生广泛坏死。此型病变范围广,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2.溃疡型:是本病的主要类型,约占70%以上。典型的表现是在病变部位可见到明显的糜烂或浅表溃疡面,其周围可伴有散在的小脓肿。虽然溃疡较深但创面收缩紧密,不易渗血,一般无腹膜炎症状。

3.节段性炎症型:较为少见,病变局限于部分肠管,以回肠最为常见,也可波及空肠。主要表现为节段性的局限性炎症,肠壁明显增厚并呈均匀一致的红色,质脆易出血,局部可有坏死,黏膜皱襞紊乱,系膜淋巴组织增生。

4.弥漫性炎症型:较少见,病变涉及全消化道,尤以十二指肠受累为主,其次为空肠,回肠仅偶见。早期病变仅为黏膜层的弥漫性充血水肿,数日后出现黏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性溃疡,然后逐渐加深并向肌层蔓延,最后累及肠壁各层而造成穿孔。

二、病理改变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根据病理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腺上皮细胞变性和固缩期、腺泡和黏膜下层坏死期、肉芽组织形成期以及瘢痕形成期。

1.腺上皮细胞变性和固缩期:肠壁血管淤血时,腺体分泌不良,黏膜上皮高度扩张,细胞核固缩,胞浆减少,固缩现象更为显著。

2.腺泡和黏膜下层坏死期: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黏膜上皮完全坏死,腺体被破坏殆尽,黏膜下层也呈现广泛的坏死。

3.肉芽组织形成期:坏死灶清除后,由纤维蛋白样物质填充,随后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从伤口处长出,肉芽组织形成。

4.瘢痕形成期:经过肉芽组织阶段,最终演变为瘢痕组织,使黏膜愈合。

如果家长发现新生儿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带新生儿去医院小儿外科就诊,通过视诊、触诊、B超检查等明确诊断,遵医嘱积极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