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尿床,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曾发生过的事情,许多家长也不以为然,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现象自然而然会逐渐消失,可是有些孩子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了还依然天天尿床,这样的现象就算不正常了,做家长的也要细心留意了。
在医学上,尿床就是医学上称的“遗尿症”,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开始控制排尿,不大会出现尿床问题了。如果5~6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就可以判定为遗尿症。这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孩子比女孩患病的概率更高。
孩子得了遗尿症,家长会想,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才治得好?大多家长有误区,总想找“特效药”让孩子吃一次,尿床就好了,儿科专家提醒道,尿床根本无特效药,家长千万别轻信偏方。
孩子患上遗尿症,得分下面两种情况分析:一种是因病引起的继发性遗尿症,这只占很小的比例,治疗好引发的疾病就能好转;第二种为原发性遗尿症,占绝大多数,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需要靠家长耐心地纠正以及心理暗示,根本无需吃药治。
孩子尿床首先考虑精神、卫生习惯、环境因素
引起尿床的疾病有: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精神因素
孩子入睡前玩得太累或兴奋过度;孩子曾受了惊吓甚至是害怕尿床受到责骂等。亲人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或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宝宝遗尿。另外,有些宝宝在幼年时没有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一旦尿床便遭责骂,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中,使遗尿症经久不愈。
不良卫生习惯
父母照顾不周;没有给孩子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一次性尿布,孩子对排尿的行为没有敏感的反应;孩子的内裤太紧、局部没有清洗尿渍刺激等。
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孩子睡眠过沉也是原因之一,据有关人士对尿床的孩子进行脑电图观察,的确存在着此因素。只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孩子尿床现象必将大大减少并最终不再尿床。
家长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获得线索,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这些也是爸爸妈妈们在抚养小孩时应该避免的。
如何减少宝宝尿床
首先要带孩子去医院排除疾病或发育异常方面的原因,再看看自己在训练方法上是否有问题,然后再找找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具体方法有:
培养好习惯
在吃饭或吃点心前让他解小便,孩子小便后,洗洗手就能得到美味的食物,自然对排便就不那么反感了。做一个具体的观察记录,如,是带孩子外出游玩后发生尿床的几率大,还是在家的时间发生尿床的几率大?每天喝多少水吃哪些食品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尿床?找出孩子每次最佳排便的时机和时间规律。
培养孩子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在清醒状态下排尿的习惯。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对白天玩的太兴奋、喝水太多等因素造成尿床的孩子,晚餐时可对孩子的水分适当控制,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临睡前不要进行剧烈活动,也不要看惊险的影视片,最好睡前给孩子洗个澡,松懈紧张情绪,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或是睡前讲平淡小故事等,帮助孩子舒适入睡。
睡前让孩子排便一次,隔1~2小时再排一次,等到妈妈就寝时再提醒孩子起来一次,一般情况下就可以安心睡到天亮了。
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适当进行排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他想小便时,要求他多忍耐几分钟,鼓励患儿在每次排尿的中间中断排尿,自己数1~10,然后再把尿排净。
心理关怀
由于尿床的孩子感到不光彩,害怕别人知道,因此不喜欢与其它孩子多接触,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所以,遗尿的儿童大多数具有胆小、被动、过于敏感和易于兴奋等性格特点。家长应用轻松平和的态度去处理对待孩子尿床问题,既要重视,也不能太着急,更不能责骂和歧视、到处张扬。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越是关注孩子尿床,尿床现象会频繁出现,有时对孩子尿床问题显得不太留意,或表现出不厌其烦轻松态度,孩子尿床却在无形中好了,这细节再一次印证,孩子尿床确实与心理作用有着重要联系,希望对家长有所启发。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慧明)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