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多发生在小儿,以小儿的肢体肌肉弛缓瘫痪、萎缩变细和丧失运动功能为主要特点,常常留下终身残疾,给患儿带来极大的危害。
起病时,病儿有急性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僵硬等。发热2~5天后,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待体温趋于正常后,瘫痪亦停止发展。瘫痪的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和不伴感觉障碍。任何肌群都可被侵袭,就在同一肌群中,各块肌肉以及每块肌肉的不同肌纤维的瘫痪程度都可不相同。可以有完全瘫痪、部分瘫痪或接近正常等不同状态。广泛性瘫痪比较少见,常见的受累肌肉是胫前、后肌,腓骨长、短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肌。上肢较少发生。
瘫痪的肌肉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病后3~6个月内,恢复比较迅速,以后进步就很缓慢。如果在病后两年内仍无恢复现象,则以后复元的可能性很少。
此后,瘫痪肌肉日益萎缩和纤维化,肢体逐渐发生畸形,其原因是肌肉功能的不平衡,患肢的使用不当和负重不均匀,以及骨骼在异常体位发育和生长迟缓等。早期的畸形尚能纠正,晚期由于发生相应关节挛缩,使畸形固定,难于纠正;甚至发展为骨关节变形。常见的有:足部的马蹄内翻、马蹄外翻、仰趾、高弓、爪形趾:膝部屈曲、反屈、外翻、内翻;髋部屈曲、外展、外旋;脊柱侧凸;上肢以肩部外展功能丧失为主,肘及手部畸形较少。上述各种畸形的瘫痪分布和程度不一,最严重者是臀肌以下的广泛瘫痪,可出现蹲行甚至爬行和只有小量活动。
(实习编辑:吴春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