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部性肌肉群强直或阵挛性抽搐。小儿惊厥有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多数有热惊厥,具体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的高热惊厥、败血症、肺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泌尿道感染、幼儿麻疹、猩红热、中毒性痢疾、破伤风、中毒性脑病、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脑囊虫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多为无热惊厥,具体有: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低钠血症、脑型婴儿脚气病、糖尿病酮症、苯丙酮尿症、尿毒症、肝昏迷、各型癫痫、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等。
惊厥发作以强直性阵挛性抽搐最常见,表现为意识丧失,两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头向后仰,面肌及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若反复惊厥持续在30分钟以上,称惊厥持续状态。局限性抽搐表现为面肌抽搐,单侧肢体跳动或抽动。若抽搐部位恒定,对病变的定位诊断有帮助。
新生儿惊厥动作与婴幼儿有很大不同,表现很不规律且常为局灶性,故易被忽略,应仔细观察。其发作特点为:局限性抽搐多表现为面部或一侧肢体抽动。阵发性呼吸急促、节律不整或暂停,伴阵发性面色青紫或苍白;有时表现为阵发性凝视、眼球震颤或四肢轻微抖动。
西医处方4岁患儿:地西泮 每次5mg 入液缓慢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 每次75mg 肌内注射 每6小时l次说明:
1.小儿惊厥的药物治疗基本方案是合并应用抗惊厥药以迅速制止惊厥,同时加用其他对症治疗药。
2.本处方首选药物地西泮,主要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等,抑制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其次是门冬氨酸)的释放,抑制皮质细胞异常放电,发挥抗惊厥效应。本品起效快,安全范围大,疗效可靠。每支lOmg/2ml,剂量按体重每次0.3mg/kg,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静脉注射有困难者,可以按体重每次用0.5m9/kg保留灌肠。该药在直肠迅速吸收,通常在4~10分钟生效。
3.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或随后,宜给止惊作用强而持久的药物,如苯巴比妥钠,以后再视病情和反应决定是否需要重复或交替应用。本品抗惊厥作用可靠,作用持久。粉针剂每支lOOmg,剂量6~8mg/kg肌内注射,必要时4~6小时重复l次。有呼吸抑制者慎用。也可用l0%水合氯醛0.5ml/kg,灌肠,用药时注意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
4.严重惊厥者另加用异丙嗪每次0.5~Img/kg或氯丙嗪每次0.5--,lmg/k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对原因不明的惊厥不宜应用上述两药,因能使患儿嗜睡,影响病情观察和疾病的诊断。
5.反复惊厥或持续30分钟以上者常并发脑水肿,宜加用20%甘露醇,每次l9/k9,脱水降颅压,必要时6小时可重复应用。
6.对高热惊厥病人选用退热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肌内注射0.08ml/kg(1次量应<2m1)。
中医处方
处方1
石膏30g,大青叶、青蒿各l5~30g,羚羊角、钩藤、桑叶各10g,白薇20g,赤芍、黄连各3~6g,柴胡6~10g,槟榔6~9g,荆芥9g,山楂、神曲、天花粉各10~15g。本方是名中医王静安治疗小儿惊厥经验方。功能清热解毒,平肝止惊。
处方2
清开灵(中成药)主要成分有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金银花。
本方功能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温热病引起的发热,神志不安及小儿惊风等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支2ml。口服液:每支10ml。颗粒:每袋3g。
康复处方
1.出现惊厥时,应立即将患儿平卧,解松领扣,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易于流出,以免引起窒息。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入口腔内上、下齿之间(如没有压舌板可用铝匙柄外面裹以手帕),以防舌被咬伤。
2.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惊厥发作不可刺激患儿,也不能将患儿抱起或高声呼叫。有高热时,应给以物理或药物降温。如惊厥发作时间较长,无论有无发绀,均应给以吸氧,以减轻脑缺氧。
3.惊厥发作时禁忌任何饮食,包括饮水。待惊厥停止、神志清醒后根据病情适当给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对患有癫癎的患儿,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能随便停药,以免诱发惊厥,并叮嘱孩子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及易受伤的环境中去,以免发作时出现危险。新进展
利多卡因治疗小儿惊厥。张晓霖用利多卡因治疗小儿惊厥22例,除降颅内压、病因治疗外,止痉先用苯巴比妥,效果差者加用利多卡因。其中利多卡因首次负荷量l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mg/ml,缓慢静脉注射,如15分钟未止痉,则以mg/ml持续静脉滴注维持,3天内逐渐减量至停药。结果:22例中,显效8例,有效l2例,总有效率为90%。按 语1.惊厥发作,来势凶猛,容易造成重要器官损害,因此,应选择最快和最好的止惊药物终止惊厥,并采取措施防治重要器官病变如脑水肿、心衰等。2.在控制惊厥的同时必须针对病因治疗,如因感染性原因引起的惊厥,应选用有效的抗生素;颅内占位性病变,应进行手术治疗;代谢紊乱如电解质、脂质、糖类、氨基酸等异常,应纠正;高热者及时降温处理等,并给予吸氧及防止窒息,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如呼吸、心率、神志、瞳孔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