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戈谢病是遗传病

2008-08-24 08:22: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戈谢病患儿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均有特殊的戈谢细胞浸润。戈谢细胞是由脾脏的组织细胞、肝脏的Kupffer细胞、肺泡的巨噬细胞和其他器官内的单核细胞族转变形成。

  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造成的葡糖脑苷脂沉积症,是脂类沉积症中最常见者。其临床特征为脾、肝肿大脾功能亢进,骨骼病变,也可以出现造血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系因β-葡糖脑苷脂酶缺乏,致使葡糖脑苷脂不能水解成神经酰胺和葡萄糖、大量沉积于全身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以脾、肝和骨骼等为主。β-葡糖脑苷脂酶的编码基因位于lq2l,长约7Kb,含有11个外显子,已知该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乏等,其中以点突变1226G和1448C最为多见,由此造成酶分子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异,酶活性缺陷程度亦不等,在临床上本病有3种不同表现的类型。Ⅰ型戈谢病不同于Ⅱ、Ⅲ型,其脑组织中并无节苷脂降解生成的葡糖脑苷脂累积,可能是因为该型患者的脑组织中尚保留有β-葡糖脑苷脂酶同功酶的活性所致。

  近年研究发现β-葡糖脑苷脂酶尚需与Sap-C结合成复合体后始能充分发挥其降解作用,Sap-C(或称Sap-2)是一种硫酸脑苷脂激活蛋白,它的编码基因位于10q21,已证实该基因的突变可导致Sap-C缺陷,并造成与Ⅲ型类似临床表现的类戈谢病。

  【病理】患儿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均有特殊的戈谢细胞浸润。戈谢细胞是由脾脏的组织细胞、肝脏的Kupffer细胞、肺泡的巨噬细胞和其他器官内的单核细胞族转变形成;是一种直径达20~100μm的充满脂类的大型细胞,呈圆或卵圆形,含一个或数个偏心的圆形或不整形胞核,染色质粗糙,胞浆浅兰色,量多,有纤维条纹结构,如皱纹纸样。电镜下可见胞浆中有特异性的管状脑苷脂包涵体。糖原染色(PAS)和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苏丹黑染色阳性。其浸润部位以脾髓质为主,其他如肝窦状隙、肾小球、肺泡毛细血管、淋巴结、骨髓以及脑神经组织等均可被侵犯,亦偶见于胰腺、甲状腺和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

  除具有戈谢细胞浸润特征外,患儿各器官尚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其他病理改变,如:脾脏正常结构遭破坏和纤维化;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脊椎骨、股骨呈骨质囊性侵蚀和病理骨折;脑内的颅神经核、基底节、丘脑、小脑和锥体束等处的神经元退行性变等。

  【临床表现】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本病可分为3型。同一家族中发病者都属相同类型。

  1、Ⅰ型即慢性(非神经)型 是最常见的一型,其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18%~40%。发病年龄可自生后数月至70岁间的任何阶段,多数在学龄前期因肝、脾肿大贫血就诊。在发病早期,仅有脾肿大和轻度贫血。随着病程进展,脾脏增大显著,并出现脾功能亢进现象,贫血显著,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减少。至晚期时,生长发育显著落后,腹部明显膨胀,各种症状加重,贫血加重,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有感染和皮肤粘膜出血倾向。淋巴结轻度肿大。肝功能受损,常见食道静脉曲张、Ⅸ因子等凝血因子缺乏。骨髓被浸润导致严重骨痛和关节肿胀,X线检查可见普遍性骨质疏松、髓腔增宽、股骨远端呈烧瓶状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局限性骨质破坏甚至骨折。年长患者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常见色素沉着和肺部浸润症状。

  2、Ⅱ型又称为急性(神经)型 发病年龄自新生儿期至18个月,以3~4个月为多见。其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低于正常人的5%,是预后最差的一型。初起症状以哭声微弱、吸吮能力差和肝脾进行性增大为主,继而出现吞咽困难、斜视、头后仰等症状。多数患儿在6~9个月时发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喉喘鸣、惊厥和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症状。肺内可有大量戈谢细胞浸润或并发肺炎,多有咳嗽、呼吸困难和紫绀。一般在2岁以内死于肺部感染。

  3、Ⅲ型即亚急性(神经)型 较少见,其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12%~20%。本型常在2岁左右时发病,初起以脾肿大为主,肝脾肿大发展缓慢。经过3~7年的无明显症状期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斜视、肌痉挛、智能低下和惊厥发作等。晚期出现骨骼病变、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和出血症状。患儿常在神经症状出现后2年左右死亡。

  【诊断】对肝脾肿大患儿,不论是否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骨质缺损等其他疑似症状,都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论断依据为:

  1、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戈谢细胞检查 患儿骨髓、脾、肝或淋巴结穿刺液均可供检测。

  3、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

  4、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测定 通常采用外周血白细胞或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由于人体组织中含有多种β-葡糖苷酶,如所选的方法不当,则结果不尽可靠,必须注意。

  5、DNA分析较酶法诊断可靠,但是本病基因突变种类繁多,尚有目前尚未查明者,因此分析结果正常者亦不能完全排除本病。

  【治疗】对Ⅱ型主要为对症治疗。

  【产前诊断】对有本病家族史的孕妇,可测定培养羊水细胞或绒毛细胞中的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进行产前诊断。近来,亦已开始藉助PCR方法进行DNA分析,更为容易。

(实习编辑:黄秀杰)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营养代谢障碍疾病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