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早产儿生长过快
相关标签:肥胖早产肥胖
  • 早产儿喂养经验谈 2010-12-30育儿

    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较大且已有吮吸能力的宝宝可直接哺喂母乳。如果妈妈仍未开奶或者母乳不足,可使用奶瓶喂养。最好用小号奶瓶,奶液便于保温。橡皮奶头要软,开孔2 ~ 3 个,大小以倒置时奶液能适量滴出为宜。

    查看全文>> 标签:喂养经验谈喂养经验谈
  • 及早发现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 2010-12-27眼科疾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在孩子出生4周至6周时发现,是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治疗后,孩子的眼睛与常人无异。但可供治疗只有两周时间,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只有10%的治疗可能。“时间窗”一关上,孩子就坠入永远的黑暗。

    查看全文>> 标签:视网膜病变眼科眼病预防保健
  • 别让早产儿输在起跑线上 2010-12-27产科疾病

    早产儿用人乳哺喂最理想,哺喂人乳的早产儿,发生消化不良和其它感染的机会少,体重稳步增加。近来研究发现,早产妇乳汁中蛋白质、脂肪含量等均高于足月产妇,用人乳喂养时要尽量喂早产儿自己母亲的奶,不喂库存人乳,这样才能保证为其提供最大量的营养素。人工喂养者可采用早产儿配方乳,该种配方乳每100ml可供热能280kj(67kcal),脂肪以中碳链三酸甘油酯占40%~50%,碳水化合物则以乳糖、蔗糖或葡萄糖聚...

    查看全文>> 标签:丰胸产后护理早产丰胸预防保健
  • 不可忽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2010-12-25产科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这一问题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早产儿的重要措施,又是致视网膜病的常见诱发因素。

    查看全文>> 标签:丰胸产后护理早产丰胸预防保健
  • 早产儿补充营养的最佳选择 2010-12-18产科疾病

    早产儿因肠胃道脆弱,消化吸收力不足,进食困难,为了确保早产儿的营养,小儿科医师建议,母乳是不错的选择,其中含有增强早产儿免疫力及杀菌成分,及各种有用的荷尔蒙及酵素,可增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帮助吸收,也能减少发生坏死性肠炎及败血症的机率。

    查看全文>> 标签:按摩乳房早产儿产后护理预防保健
  • 新发现:早产儿成年后易患糖尿病 2010-12-17糖尿病

    芬兰研究人员对1.3万多名芬兰公民的健康资料进行了研究。经比较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怀孕不满35周出生的早产儿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比足月出生的婴儿高60%。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早产儿未能在母亲子宫内完成正常怀孕晚期的发育,并因此易出现糖代谢紊乱有关。

    查看全文>> 标签:糖尿病病因早产儿遗传糖尿病病因
  • 小孩便秘能用开塞露吗? 2010-12-17育儿

    男宝宝3周岁,经常性便秘,用过开塞露,用的时候大便正常,不用的时候还会便秘,四磨汤,香蕉,番薯,汤水之类的都给他吃过了,宝宝偏瘦,只有20斤左右,龋齿很严重,晚上睡觉很晚,要到凌晨2点左右时才睡觉。宝宝是7个月就出生的早产儿,双胞胎中的一个。另一个比较正常,他是高度比较正常,但体型瘦。请问医生对于他的便?

    查看全文>> 标签:宝宝便秘
  • 避免死胎 少喝咖啡及时就诊 2010-12-14产科疾病

    临床上为了统计方便和正确起见,都以胎儿体重来作为标准。目前许多专家们同意,胎儿体重在500克以上就有活的能力,因此,以500克为标准,在500克以下生出来的称为流产儿,在500克至2500克之间的称为早产儿。(500克以上也就是怀孕20周以上生下来无心跳、呼吸或者是活的征象的称为死产)。如果怀孕20周以上的胎儿,生下来有心跳,呼吸等活的征象,在4周内死亡的又称为新生儿死亡。

    查看全文>> 标签:死胎胎死腹中相关文章症状诊断
  • 孕妈妈应该如何预防早产的发生? 2010-12-7育儿

    据医学专家近期研究,妊娠34周至37周的“后期早产儿”罹患多种疾病的概率,远远高于满37周至42周的“足月产儿”。如何预防早产的发生?这是越来越多孕晚期孕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来源:口碑孕育网(www.kbyunyu.com)

    查看全文>> 标签:早产
  • 隐睾症:激素和手术治疗 2010-12-4不孕不育

    有部分男婴,尤其是早产儿,刚出生时阴囊可能比较小,摸上去没有“蛋蛋”(睾丸)。但在足月后,假如睾丸仍没有下降到阴囊内,或只能摸到一个睾丸,这就是所谓的“隐睾症”。医学认为,在子宫内,胎儿的早期睾丸是在肚子里的。随着胎儿生长,睾丸逐渐下降,在6-9个月时会降入阴囊内。假如下降受阻,睾丸就不能正常降到阴囊,从而产生“隐睾症”。

    查看全文>> 标签:无睾丸睾丸隐睾预防保健
39健康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1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