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发病的结果造成患儿的肢体终生残疾。影响患儿的生活、生长和发育成熟,不仅造成小儿身体畸形还为小儿生活自理、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使患儿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击。
手术治疗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正畸形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功能,无论是保守治疗也好、手术治疗也好,都无法将使患肢达到与健肢一样的程度,从这一点上说,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小儿麻痹患者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只是一、二条肌肉瘫痪,有的四肢和躯干完全麻痹。绝大多数患者在就医时,脊灰病毒已经了破坏神经细胞,造成肌肉驰缓性瘫痪。经过一年治疗后,患者的麻痹和畸形无进一步改善,称为后遗症,而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矫正这种畸形。
手术主要分重建肌力平衡手术和截骨矫形术。前者一般是利用瘫痪肌肉周围较健全的且功能次要的肌肉来代替功能重要的瘫痪肌肉。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拆东墙补西墙”,但前提条件是质量上东墙比西墙好,但是功能上西墙比东墙重要。
截骨术的目的是矫正下肢畸形,恢复正常力线,增强下肢稳定性。通过这些手术可以改善患者肢体的功能和生活质量。术后一般需要长期康复训练配合。
目前,95%以上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通过手术治疗,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康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生长发育,肢体往往会出现新的畸形,使功能减退,如原走路平稳的,发生走路踮脚不稳;原走路尚好,逐渐出现用手压腿行走;原压腿行走的,逐渐开始扶拐行走;出现这种情况,更应及时采取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加重,使功能得到改善。
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恢复或补偿运动功能
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或补偿儿麻后遗症患者已丧失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争取达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社会。经常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增强肌力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矫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康复训练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训练量不够,无明显效果;而训练过量又可造成肢体的损害,比如:肌肉拉伤、关节肿胀、骨折脱位等等。所以必须掌握好这个尺度,训练量要适当。
(2)训练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轻到重。训练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任何训练都不应该引起明显疼痛。有时训练中可产生轻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如果训练时发生严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损伤的信号,要停止训练。
如果训练后疼痛剧烈,甚至出现下肢浮肿,表明运动过量,也应该暂时停止训练。
(4)训练不应感到疲劳。如有疲劳感觉时,应休息5~10分钟再训练,以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
对小儿麻痹症这种疾病的治疗要从患儿的全面障碍和需要来处理,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即患儿不仅身体而且精神和社会生活都应得到康复照顾和治疗,使他们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慧明)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脑卒中(中风)、颅脑外伤、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以及颈肩腰腿痛、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韧带损伤术后、半月板损伤术后以及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面肌痉挛、脑损伤及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疼痛的浮针治疗、局部注及小针刀治疗。
擅长领域: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障碍的诊疗以及各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庭治疗,具备丰富的临床家庭治疗经验,曾在德国学习三个月。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发热、久咳、久喘、厌食、疳积、遗尿、汗证、泄泻、便秘、注意力缺陷综合症、抽动秽语综合症、水痘、肾炎、紫癜等常见病、多发病颅腔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神外疾病神经感染及神经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