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医学参考 > 正文

新生儿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研究进展

www.39.net  2010-06-25  39健康网社区  

  凝周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eccal (CNS)是定植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的一种条件致病菌,正常条件下不会致病,但某些情况,如免疫力降低或接受一些侵入性的治疗,会引起其感染风险的增高。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免疫系统功能极不成熟,而且接受某些侵入性治疗(如各种静脉置管、胃肠外营养)的机会也较多,因此是发生CNS感染

  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C NS是引起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晚发性败血症的重要致病原,大约1/6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发生CNS菌血症。Urrea M等发现CNS感染占新生儿院内感染的5 5.4%。本文主要对新生儿CNS败血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C NS的分类及致病性

  1.1 分类

  CNS指的是除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外所有的葡萄球菌.目前发现共有3 8种,其中1 3种在人体发现,另外25种在动物发现,很少导致人类感染。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分别居C NS感染的前2位。

  1.2 致病性

  CNS通过细胞表面的粘附素粘附到宿主细胞并分泌细胞外多糖形成生物膜瓠可帮助细菌抵抗宿主的防御和破坏,如限制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功能,影响T细胞的分化。有报道,产生生物膜的C NS较生物膜阴性CNS引起的机体炎症反应轻。CNS相关的毒性因子除了粘附素和生物膜外.还包括δ毒素和mecA基因被认为是导致CNS耐药菌株的主要原因。

  2 高危因素

  新生儿常见的高危因素有极低出生体重、中心静脉置管、胃肠外营养(尤其输入脂类)。研究表明,CNS是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晚期性败血症最主要的病原,Sohn等通过对29个在NICU住院的新生儿研究发现:低出生体重儿更易发生院内血源性感染,其中48.3%由CNS引起,同时发现那些存在中心静脉置管、接受完全胃肠外营养患儿的C NS感染发生率也明显较高。

  3 临床诊断

  由于CNS毒力和侵袭力相对较弱,起病比较隐匿,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目前,最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是一次血培养阳性并且有感染的表现。也有学者认为,多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细菌DNA也可以用作诊断的辅助标准。对于有静脉置管的患儿,还可以从置管处取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如果与周围血管血液标本培养出相同细菌,可大大增强诊断的可靠性。

  由于CNS是定植在人体皮肤及粘膜的常见细菌,无论是在采血还是在培养过程中,发生污染的风险都很高,因此CNS感染与污染的鉴别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4治疗

  4.1 药物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CNS耐药菌株不断增加。戴湘春等M]对所在医院2000 N 2002年血培养C NS阳性进行分析发现,产13一内酰胺酶菌检出率为1 00%,多重耐药率(耐3种及以上抗生素)达97.3%。因此,国内外也有不少针对耐药菌株的新的抗生素的

  研究。

  4.1.1 古霉素 万古霉素是治疗C NS感染的首选抗生素。目前耐万古霉素CNS菌株还比较少见,但国内已有相关报道。为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临床古霉素用作败血症治疗的经验用药,应在血培养阳性且药敏示培养菌对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耐用药时使用。

  4。1.2 阿贝卡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一种,体外试验证明对从新生儿分离获得的CNS有效。体外试验还发现,与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相比,阿贝卡星的抗菌效果更好。一项对29例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重新生儿的回顾性研究卜列发现,阿贝卡星治疗安全、有效。

  4.1.3 利奈唑胺 唑烷酮类的一种,可代替万古霉素用于治疗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感染。有人对患院内感染性肺炎、皮肤感染或革兰阳性菌感染的63个新生儿和3 2 1个1 2岁儿童按2:1的比例分别给予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结果发现二者临床治愈率和病原菌消除率相似,但前者的药物相关副作用小(儿童和新生儿)和静脉治疗疗程较短(儿童一目前,利

  奈唑胺主要用于葡萄球菌感染、不能耐受万古霉素可以接受口服给药的新生儿和儿童。

  4.1.4 链阳曹素类 奎奴普丁和达福普丁属链阳菌素的联合制剂。奎奴普丁可以限制细菌tRNA与核糖体的连接,而达福普丁可通过限制肽键形成和破坏核糖体来进一步增强奎奴普丁的功能。体外试验发现,与万古素相比;链阳菌素类对生物膜被破坏的表皮葡萄球菌更有效。但是,由于药物相关副作用引起的治疗中断在奎奴普丁和达福普丁治疗组多见,目前这种药物还没有在新生儿和儿童临床使用。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 新生儿 败血症

我来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点击查看
注册
欢迎你,jessfgs [个人中心] [咨询医生] 退出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